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民主建国会长沙市委员会官网

中国民主建国会长沙市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14-11-28浏览人数:43222 次作者:本站来源:长沙民建 作者:斯洪标
  一、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中,调整农业发展思路,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多措并举,群策群力,共同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严格落实中央精神,紧紧围绕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连续多年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决策精神,群策群力,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创新带动战略,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正确道路。

  (二)规模经营,龙头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增长明显。

  近年来,我市依托四大“百里工程”和五大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积极探索集约化经营模式,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具有长沙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雏形初步显现。一是农业产业集约度进一步提高。四大优势产业带总面积达280万亩,园区产值达619.5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二是农村土地产出率进一步提升。粮食总产实现了“九连增”;农林牧渔总产值达440亿元,土地产出率五年间提升了175%。三是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截至2012年底,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487家,吸纳农民工就业达12.2万人,实现加工销售收入848亿元,同比增长20%;全市1712家休闲农业企业共接待游客2350万人次,经营收入49.8亿元。四是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产品优良率进一步上升。

  (三)增加投入,夯实基础,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初步改善。

  近几年来,全市投入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年增长均在11%以上,去年达6亿多元,从基础设施、项目扶持、主体培育、设施装备、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扶持,全面实施了农村电网扩容、公路通达、安全饮水、环境整治、校舍改造“五大工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电网扩容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公路实现100%通自然村,养护管理水平逐步提升;部分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多数农田水利设施设备修缮完成,农村农业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二是“科技兴农”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全市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超过540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6%,科技贡献率超过50%;农业科技服务力度较大,在推广应用研究新技术、新品种及组织农民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气象部门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农业生产意识显著增强。三是农村流通网络逐步完善。全市初步建成了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模式的现代农村流通网络体系,网点、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标准化农贸市场遍及城乡,开辟了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采取平台建设、信息共享、服务引导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农超对接、农农接合、产销对接”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四是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渐趋成形。近年来,我市在快速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努力从土地流转、产业调整、项目推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先后涌现了关山、光明村、浔龙湖、宇田等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了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公司+基地+农户”形式的各类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目前,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4038家,参加农户达20.55万户,流转土地面积达283万亩,为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目前,虽然我市现代农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看来仍处于初级阶段,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硬基础和软环境仍然薄弱,与国内外农业发达的地区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思想认识模糊。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固化了人们对农业低收益的惯性思维,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严重偏向城市,唯“GDP论”的观念禁锢了农业的健康发展,模糊了人们对农业基础产业的认识,弱化了政府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行政推动力。

  (二)规划引领缺乏。近几年来,我市城市建设的各类规划日趋完善,但农村与农业的发展规划却是短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农业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等等,要么缺失,要么不够完善,而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领域、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缺乏规划引领是很难实现的。

  (三)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明显偏少,欠帐太多,致使农村的水、电、路、信息、流通网络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制约了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工商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因为农业高风险、低收益及体制机制制约等因素,不敢投入大量资金,融资通道狭窄;农民自身条件受限,难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造成了农业一直处于低层级循环状态,与现代农业高投入、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模式极不适应。

  (四)机制急需完善。用地机制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与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需求矛盾突出;缺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平台,土地流转规模小,投资主体的用地指标、固定资产的价值体现以及利用固定资产融资等机制尚不明确,急需健全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缺乏,抗风险能力弱;用人机制有待完善,涉农企业尤其是远离城市的农业企业基本上留不住青年人才和技术人员;科技支撑体系薄弱,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人才缺乏;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农产品的产销信息、营销手段和方式还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

  三、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要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切实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

  发展现代农业,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广大农民群众及有识之士的殷切期待和迫切要求,是各级政府的应尽职责。要切实提高认识,更新理念,抢抓机遇,增强紧迫感,转变农业低效益的惯性思维观念,树立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稳固基础、改善民生、恢复生态、稳定市场、高效增收、持续发展的意识。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位协调机制,统筹研究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要用办工业的方法来抓现代农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发展同等规划定位,同等财政增长幅度,同等绩效考核,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

  (二)要城乡统筹,整体规划,精心绘好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版图。

  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规划引领。要把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科学布局,同步实施。科学制定全市现代农业的通盘规划,明确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和形态定位,避免重复开发建设,浪费资源。要明确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推广设施农业、立体种植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创意农业、生态养殖农业等特色高效农业。要根据我市农业资源分布现状,按照“整体布局,集群开发,园区承载,板块推进”的思路,结合“四化同步”和“两型”要求,借鉴苏浙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在继续提质四个“百里工程”的同时,强力推进我市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善配套体系,集聚多项功能,彰显长沙特色,瞄准国内先进,追求国际领先,引领未来发展。

  (三)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着力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硬措施。

  要建立健全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市及区、县(市)政府要在每年的预算中安排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步形成稳定的剔除非农因素的纯增长机制。二是要整合支农资金。采取多种办法,整合分散在发改、国土、水务、科技、农业、畜牧等20多个部门的涉农专项补助资金,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主导产业。三是要推动金融支农。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金融资本、工商保险资本、社会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设立村镇银行、农业保险公司等,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题。四是要强力招商引资。选择一批建设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具有发展前景的重大农业项目,精心策划包装,大力向国(境)内外推介,吸引外来资本,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要努力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要加快设施农业的建设步伐,鼓励发展阳光温室、联栋温室大棚、规模化养殖场等设施农业,逐步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要加快推行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扩大机耕、机播、机收等农机服务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发展绿肥,全面推广测土施肥、土壤改良等技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要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步伐。一是要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的兴办条件、运行机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素,引导其健康发展。三是要加强农业行业协会建设。帮助其完善民主管理,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使之成为联结企业和农户、市场与农户的桥梁与纽带。四是要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是要加快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具有长沙特色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六是要加快标准化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把好入场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要创新机制,提升服务,大力改善发展现代农业的软环境。

  完善发展现代农业政策措施。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切实落实现有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规费减免、税收奖励、项目扶持、货款贴息、品牌奖补、吸引人才等新政策,实现农业企业准入零门槛、审批零手续,鼓励大学生到农业企业就业,并落实医疗、养老、伤亡保险等各项保障。要建立由政府、保险公司、投资主体共同参与的风险救助机制,减少灾害、疫情和市场对投资主体造成的损失,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用地机制。要积极支持现代农业企业用地需求,明确用地额度,落实农业生产主体按用地总量3%的核定指标建筑农业配套设施,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办法,办理项目审批、规划许可、产权登记等手续,简化审批流程。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规模经营。要强化土地流转管理职能,加大对流转土地的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力度,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确权发证的新办法,在保证农民切身利益不受损失的基础上,保护投资主体的资产价值,使投资主体能够利用固定资产进行抵押融资,扩大再生产。

  加大科技支农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切实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联合,创建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二是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推广农业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三是要强化信息、气象、培训等支农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培养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作者系民建长沙市委副主委、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