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社区

杨超:神枪击靶逞英豪

831,东京残奥会射击P1-SH1级男子10米气手枪比赛落下帷幕,2016年里约残奥会冠军、长沙民建会员杨超以总成绩237.9环成功卫冕并刷新残奥纪录。进入金牌争夺战前,队友以1.2环优势领先。最后一枪,杨超稳定发挥打出10.4环,最终逆转夺冠。赛后,杨超表示相较于夺金,能取得突破对他来说更有意义。因为2016年夺冠之后,他在比赛中总是承受着冠军这一头衔的巨大压力。“在心理咨询师和团队的帮助下,我忘掉了过去的荣誉,重新开始、重新挑战自己,试图打败自己。这次能找到一个突破,我很高兴。”他说。

杨超(中)在东京残奥会射击比赛颁奖仪式现场


因祸致残,不屈少年饱尝艰苦

出生于1979年的杨超,从小命运多舛。在他3岁时,母亲因肝病去世,祸不单行,4岁那年,杨超因一场车祸失去了左腿。之后的一段时间,在父亲杨巨成眼里,曾经每天满地跑的杨超变得郁郁寡欢。后来,还是因为车祸,杨超读初中的弟弟头部受伤智力受损,这差点成为压垮杨超一家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时真的看不到一点一丝的光明,不知道方向在哪。”杨超回忆道。

“如果我不挑起担子的话,这个家就垮了。”杨超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立志要扛起了家庭的责任,改变困苦的现状,从此,自强自立便成为杨超不懈的追求。读初中时,他为了带给父亲一个惊喜,经过无数次跌倒,学会了骑自行车;初中毕业后,他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放弃原本很好的学业,外出打工挣钱。十余年间,他摆摊卖过肉、在砖厂烧过砖,也开过电器维修店、歌舞厅,却都没能成功。但杨超却毫不气馁,他努力工作,提升自我,耐心等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


因缘际会,27岁走上射击道路

2005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杨超接触到了射击项目。“有一次我去残联打算装一支假肢,同时找下工作,然后有个领导就问我,要不要尝试下体育运动。”虽然毫无基础,但好强的他立刻答应了。后来,他被射击教练选中,开始备战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射击项目,从此走上了射击运动员的道路。

杨超在国际比赛中

“我是27岁才开始练习射击,在接触射击之前,我不管做任何工作都想要尽善尽美,想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杨超回忆道。射击,就是杨超逆转人生的宝贵机遇,他牢牢的把握住了,并展现出他极高的天赋。2006年,在练习射击2个月后,他在湖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12铜的好成绩。10年射击场上的积累,杨超在国际赛场上大放异彩。2015年他在各大残疾人国际赛事上斩获了761铜;2016年里约残奥会,他射落11银,在奥林匹克殿堂里创造了辉煌;2018年世锦赛上,他又将31铜揽入怀中,其中团体赛两破世界纪录。在饱经风霜之后,杨超终于找到自身的价值,迎来了人生一个个闪光点。

在不断为国斩获荣誉的同时,杨超也以一人之力,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家。在常德老家,杨超一家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建了新房、添了新车,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妻儿脸上的笑容和家中庭院里的鲜花相映生辉。杨超的妻子甚至专门购置了一个保险柜,用来保管丈夫这些年所获得的奖牌,其中里约残奥会的金牌,已经被他的亲友们摸得锃亮。


因难见巧,逆转背后没有偶然

射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运动,专业运动员每天都要身穿5公斤以上的射击服,训练8个小时以上,特别是夏天,更是一种煎熬。“我练了一个星期后,教练告诉我,即使一个简单的扣扳机的动作,都要经过10年的磨合。”杨超说。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杨超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由于缺乏射击基础,相比旁人,他更是付出了百倍的努力,成为了射击队著名的“拼命三郎”。

杨超(后排左三)参加湖南民建第三届运动会

“杨超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一是他本人的天分,二是他刻苦的训练,在我带过的健全人和残疾人运动员之中,他都是最刻苦的一个。”中国残疾人射击队教练胡兵说。“杨超一心扑在训练上,一年中我和他待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杨超的妻子说道。

射击运动的关键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圈里有句话:三分训练七分心理。“我没有把平时训练当做一种任务,而是把它当做一种享受。只有拿着枪,站在射击场上,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有多少发子弹我都打得完。”说起射击,杨超便一脸幸福。“逆转”的背后,来源于杨超10余年来,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竭尽所能的拼搏;也来源于杨超视枪为友,将训练当做享受的沉稳与淡然。更体现了杨超对国家荣誉的不懈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旗飘荡在运动场的最高点,那感觉非常棒!”

杨超(中)参与慈善公益活动

杨超并不满足于赛场上的荣誉,他早就开始规划,如何在人生的下半场实现更大的价值。2017年下半年,正在备战2018年残疾人世锦赛的杨超,偶遇了一群对射击感兴趣的民建会员。“他们很热心,很友好,得知我的事后,积极邀请我加入民建。”如今,他已入会四年,虽然训练占据了他绝大部分精力,但他还是利用不多的业余时间参加民建组织的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活动,并代表长沙民建参加湖南民建第三届运动会射击比赛,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会员朋友。“我们从事体育运动,总有一天会退役,会要走向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不管怎么样,我相信在民建学习的东西会让我终生受益。”


分享到:

推荐资讯